转眼已是2017年,看到多年前的老朋友在我的博客留言,才发现又是近一个月没更新了,虽说是更新频率变低了,但是该做的事情都还在坚持,比如公益事业。公益之理念,之前已经多次阐述,也得到了白老师的称赞,今日就不再重复了。写写多年来坚持的另一件事——跑步,大学期间基本上是打完球后和凡卓一起,算是放松为主,每次大概八到十圈,塑胶跑道确实跑起来比较舒服,不过那时大多是穿着篮球鞋边跑边聊,没有系统的统计以及计划。大学期间,某一天中午还是晚上,我妈没在家,我爸工作忙没时间做饭,带着我跟同事吃饭(大约6人一桌,4菜一汤,据说走的还是某个大项目的经费),席间一位同事谈起他坚持每周跑步,并要在多少岁之前跑够一万公里,我觉得我跑步也应该有数。不过毕竟除了跑步还有篮球游泳的其他运动,从那时开始就保证每次至少两公里。
毕业后基本也是跑院里的操场,炉渣跑道,基本都是一个人,循环往复简单的重复,偶尔还要倒着跑几百米,但是400米的跑道跑长距离确实乏味,尤其是在漆黑的夜晚。于是开始绕着院里跑马路,一开始沿用跑操场的习惯穿足球鞋,之后觉得足球鞋减震实在成问题,于是买了一双STRUCTURE 13。现在看这个也是Nike跑鞋中高端系列,当时跑步还不风靡,我自己也都不太懂,好歹还认识zoom air,便沿用买篮球鞋的习惯即——有气垫不开窗,买了下来。之后大概是这样,每周二、四、五要打球,至少要打两次,剩下三天跑步每次绕院里跑1-2圈,原则是保证每周至少5圈。再到后来我爸送了我一块电子表(我估计不是特地买给我的),我大概每周还要掐表跑一次,最快好像不到7分钟可以跑一圈。有两点遗憾不得不提,一是我至今也没精确统计过院里的一圈是多远,二是表用了不超过一年带就断了。
婚后搬到了朝阳区居住,也算是离市中心近了一些,明显的感觉是晚上会比在韩家川气温高些,今年来空气质量问题频发,就天气条件来说已经不是每天都适合跑步,甚至会在一段时间内每天都不适合跑步,因此我只有在空气质量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在室外跑,如果空气长期堪忧,就去公司健身房跑步机。至于空气问题这里不想过多评论,如同交通问题一样,北京并不是天生就注定要完蛋,至少2009年前后,这两方面都还好,好好分析分析原因未必无解。这么多年对我来说是税越交越多,周围环境越来越差,作为上了年纪的普通市民已经无心针砭时弊,不得不提交通和空气这两点确实不太满意。
继续写跑步,近年来平时晚上基本上就是绕着国奥村或者中科院跑(3-4公里),周末天气好的话去森林公园跑长距离(5公里)。在森林公园跑步还是会计时的,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靠手机就能记录各种信息了,跑了几次以后体力分配就自如了不少,目前跑5公里成绩从第一次的28分提升到了24分。跑步这个事情,说实话如果不进行统计,真的是相当乏味,毕竟强身健体的方式还有很多,很多有竞争的项目会更吸引人一些。国奥村是知名的高端社区,晚上墙外都有保安巡逻,某个门口经常停着很多超级跑车,说到科技发展使统计跑步成绩的方式与时俱进,刚才去跑步看到保安都是骑着ofo在巡逻了。不能使用先进的工具提升效率,不能做到终身学习时刻提高,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都可能被颠覆。
最后说说健身房跑步,公司有三个办公楼,银科和第三极都在中关村,希格玛大厦在知春路,来腾讯三年多,在银科的时间多些。希格玛健身房在地下层,面积比第三极健身房小不少,唯一的优势是洗澡比较方便。作为海淀区居民,从小就在海淀镇一带学习生活,也许是因为在熟悉的环境里很少会孤独和恐惧,我更喜欢在中关村这边工作,在第三极健身房跑步时,我很少盯着跑步机上的数字,总是放眼望去,这么多年来,图书城变成了创业大街,钟楼上那个永远不准的钟也都变成了液晶屏显示的电子版,高楼林立已经看不到多年来一直在的麦当劳,白老师和海淀区地税局都在这附近,说的离谱一点每天加班的感觉不是在给公司工作,是一种海淀人民教育了我,我要锻炼身体努力工作回报人民的感觉。